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内,银白色的剑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十几个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手持花剑,正在专注地进行步法训练,他们的面罩尚未放下,稚嫩的脸上写满认真,脚步前后移动时发出整齐划一的"嗒嗒"声,站在场边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这一幕,爱游戏平台眼中满是爱游戏欣慰。
"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享受击剑的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击剑运动正在逐步恢复往日活力,各大击剑俱乐部重新迎来了一批批热爱这项运动的青少年。
周六上午九点,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送孩子来训练的家长,孩子们背着剑包,兴奋地走进场馆,彼此间打着招呼,场馆内,金属剑相击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教练们的指令声与运动员们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感的交响乐。
"三个月前,这里还静悄悄的,只能进行线上教学。"王钰回忆道,"现在看到孩子们实际在剑道上比拼、进步,这种感觉是虚拟训练无法替代的。"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注册击剑俱乐部87家,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万名,随着训练恢复正常,这些俱乐部的参与率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85%以上。
"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王钰强调,"它教会孩子们尊重、纪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品质的培养需要实际的环境和互动。"
为确保安全有序地恢复训练,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包括限制同时训练人数、保持安全距离、定期设备消毒等措施,协会还鼓励俱乐部采取分时段训练,避免人员聚集。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王钰表示,"但我们也不希望过度防护剥夺了击剑运动的本质乐趣,如何在安全保障与运动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许多俱乐部创新性地采用了"小组制"训练模式,将学员分成固定的小组,由固定教练指导,既减少了交叉接触,又保证了训练质量,还有一些俱乐部引入了空气净化系统和无接触体温检测设备,为学员提供更加安全的训练环境。
10岁的李文博学习击剑已有三年时间,疫情期间,他只能通过视频接受指导,在家中进行基础动作练习。"终于能回到馆里和真人对抗了,"李文博兴奋地说,"线上训练虽然也有帮助,但远没有实际交锋来得有趣。"
李文博的母亲告诉记者,击剑给孩子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变得更加自信、专注,也学会了如何优雅地面对胜利和失败,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品质。"
王钰对此深有体会:"击剑是一项‘智者运动’,需要头脑与身体的高度配合,孩子们在训练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战略思维和快速决策能力,看到他们在剑道上一次次站起来继续挑战,这种韧性将伴随他们一生。"
后疫情时代,击剑训练也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许多俱乐部保留了疫情期间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作为线下训练的补充,通过视频分析技术,教练能够对学员的动作进行细致点评;借助可穿戴设备,学员的各项数据得以记录和分析。
"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训练,而是为了增强训练效果。"王钰介绍道,"我们鼓励教练们融合线上线下优势,为学员提供更个性化的指导。"
北京市击剑协会还开发了一套青少年击剑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对于初学者,我们更注重培养兴趣和基本动作规范;对于进阶学员,则会加强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训练。"
随着训练的正常化,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赛事也逐步恢复,近期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公开赛吸引了近500名小剑客参加,赛场上,小选手们彬彬有礼地互相致意,然后展开激烈角逐。
"比赛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钰说,"通过比赛,孩子们能够检验训练成果,学习体育精神,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他们在赛场上专注的眼神,赛后无论输赢都能相互握手致意,这种成长令人感动。"
协会计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赛事数量,为青少年击剑爱好者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们正在策划一系列校园击剑推广活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
谈到击剑运动的未来,王钰充满信心:"北京作为中国击剑运动的重要基地,曾经培养出许多优秀运动员,现在我们更注重普及工作,让击剑从‘神坛’走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协会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我们不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专业运动员,而是希望他们通过击剑获得快乐和成长,击剑能够培养人的气质和修养,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针对不同需求,协会还鼓励俱乐部开发多样化课程,包括体验课、健身课和提高课等,降低参与门槛。"击剑是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不论年龄大小都能找到乐趣。"
在俱乐部门口,刚刚结束训练的孩子纷纷走出,脸上洋溢着运动后的红润和满足,他们中间,有人抱着面罩兴奋地向父母讲述今天的精彩对决,有人则还在思考刚才比赛中的失误。
王钰望着这些孩子,微笑着说:"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专注的眼神、胜利时的笑容甚至失败时含泪却仍坚持完成比赛的样子,我就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