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决赛场上,爱游戏平台16岁的李静雯摘下护面,汗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在地板上,电子记分牌显示着15:14的比分——她刚刚以一记漂亮的弓步刺击赢得女子花剑U17组冠军,这一刻,掌声雷动,闪光灯此起彼伏,对于这位从上海赶来参赛的年轻选手而言,这不仅是个人首枚全国性赛事金牌,更是她与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相识五年的最好见证。
十年前的春天,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浦东拉开帷幕时,仅有来自12个城市的300余名选手参赛,十年后的今天,这项赛事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年度参赛人数突破万人的大型击剑盛会,这项赛事不仅成为中国击剑运动发展的晴雨表,更记录了爱游戏直播平台无数击剑爱好者的成长轨迹。
2015年,当联赛初创时,中国击剑尚处于专业队与业余训练泾渭分明的阶段,退役运动员张磊回忆道:“那时民间击剑俱乐部不足百家,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击剑是什么运动。”作为首批参赛教练,他带领的南京剑风俱乐部只有7名学员,却坚持参加了首届所有分站赛。
“我们开着二手面包车,载着孩子们和装备往返于各个城市。”张磊指着墙上已经泛白的照片说道,“看看这些孩子,现在有的已经进入省队,有的出国留学仍然坚持训练,联赛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
联赛创始人之一、中国击剑协会发展部主任王志强表示:“我们创办这个联赛的初衷很简单——让击剑走出专业队的围墙,成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参与的运动,十年过去,这个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联赛参赛人数从首年的300余人增长到2024年的逾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45%,赛事城市从最初的3个扩展到现在的16个,每赛季分站赛数量也从3站增加至6站。
北京雷霆击剑俱乐部总经理刘颖亲历了这一扩张过程:“2016年我们参加北京站比赛时只有200多人,去年同站比赛选手超过1800人,我们俱乐部的注册学员也从十年前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600余人。”
赛事水平的提升同样令人瞩目,十年前,参赛选手多为初学者,如今联赛已经吸引了包括省队队员甚至国家队年轻选手在内的高水平运动员参与,竞赛委员会不得不在2019年引入分级制度,将选手按水平分为A、B、C三个组别,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
对于很多青少年选手而言,联赛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成长的见证。
17岁的陈昊天是联赛的“元老级”选手,从8岁开始参赛。“我参加了整整十年联赛,从需要踮脚才能碰到对手护具的小不点,到现在身高一米八的青年组选手。”他翻看着历届比赛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不同的成长阶段,“这些奖牌和证书,还有比赛中结交的朋友,都是我青春最宝贵的财富。”
杭州剑术学院教练李晓薇指出:“联赛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持续参赛的机会,通过每年多次高水平比赛,孩子们不仅技术提高,更学会了如何面对胜负,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人生都有积极影响。”
十年间,联赛不断引入新技术提升赛事体验,2017年,联赛首次启用电子裁判系统;2019年,推出赛事专用APP,实现实时比分更新和赛事通知;2022年,引入VR技术提供虚拟观赛体验;2023年,建立选手大数据系统,为每位选手提供技术统计分析。
技术总监赵明展示了一套系统:“我们记录了近五年来所有选手的比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技术发展趋势,甚至能够预测年轻选手的成长曲线,这些信息对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非常有价值。”
联赛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击剑产业的繁荣,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过去十年间,全国击剑俱乐部从不足百家增长到超过800家,相关从业人员从千人规模发展到逾万人。
击剑装备供应商张伟表示:“十年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专业队,现在超过70%的产品销往各地俱乐部和个人爱好者,联赛的定期举办公平直接拉动了装备销售和市场认知度。”
击剑培训市场迅速扩大,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出现了多家拥有千平以上训练场地、专业教练团队的大型击剑训练中心,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击剑引入体育课程,为项目培养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联赛组织者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个十年,王志强透露:“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赛事覆盖面,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推广,同时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
国际交流也是未来重点。“我们正在与欧洲多家击剑强国协会洽谈,计划引入外籍选手参加联赛,并选派优秀选手赴海外训练比赛。”王志强补充道。
对于下一个十年,刚获得冠军的李静雯有着自己的期待:“我希望能够通过联赛进入国家队,将来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无论未来如何,我都会记得是联赛给了我开始的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夕阳西下,国家会议中心内的比赛仍在继续,剑道上,银光闪烁;剑道下,梦想绽放,十年,对于一项赛事而言,是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对于无数参与者来说,则是青春与热爱的见证,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这十年,不仅是一项赛事的成长史,更是一代击剑人的共同记忆。